“健康人·中国梦”2024年度论坛日前举办,论坛汇聚卫生健康、社会科学、文化艺术等多领域嘉宾,共同探索“修身、修心、修性”之道,畅谈何为健康生活方式。
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教授、著名语言学家钱文忠指出,作为健康个体所需要的资源极其繁杂,除了已经被大家一致认定的医疗卫生、生态环境等,至少还包括但不限于文化教育、社会关系、艺术审美等方面。本次论坛明确提出“修身、修心、修性”,这是健康个体乃至健康社会必须具备的要素。
“智慧医疗将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变着我们的健康和生活方式。”京东方科技集团高级副总裁、智慧医工业务首席增长官张伟以“聚焦智慧医疗赋能主动健康”为题发表主旨演讲,他表示,第一,智慧医疗已经打破了传统医疗时代的时空限制,让医疗资源得以更加高效、更加精准的配置和利用,极大地提高了医疗服务的便利性。第二,通过智能设备健康APP工具实时监测,智慧医疗赋能主动健康让我们从被动治疗走向主动预防,这正是智慧医疗的核心价值所在。
中国政法大学思政研究所副教授郭继承、作家马伯庸作了视频发言,分享了对健康生活方式和“修身、修心、修性”的见解。
在圆桌对话环节,嘉宾围绕“修身、修心、修性,打造健康生活方式”这一主题,分别从身心和文化两个篇章展开对话。
在身心篇,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国家行动办公室、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慢病处处长赖建强表示,按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定义来表述,如果我们只拥有健康的身体而没有健康的心理,就不能称为是健康的状态。健康已经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是指对个人或群体从胚胎到死亡的全部生命过程进行健康管理,而不只是在生病时才关注健康和治疗疾病。如果问什么叫健康,那就是今天论坛主题中的三个词“修身、修心、修性”,达到身心性格的统一。
北京中医药大学国学院副教授、中医文化教研室主任熊益亮说,《黄帝内经》对健康的理解是要效法天地自然,不妄作劳、形与神俱、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为此,中医发明了很多方法,比如拔罐、药膳等,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让我们在不规律的情况下达到规律。健康习惯是可以养成的。当我们拥有健康意识,明确什么是健康生活方式后,就可以不断向着这个目标努力。
中国心理卫生协会会员、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史宇表示,“喜伤心、怒伤肝”,指的是长时间停留在某种情绪中可能身心造成一定影响。但一味地强调情绪管理,打压正常的情绪,同样会影响健康,尤其是心理健康。心理学统计显示,“我知道”和“做不到”之间存在差别。我们知道的越多、越科学,能做到的概率就越高。所以说,健康没有固定的形态,不要对自己提出过分的要求,这样更容易达成健康状态。
时尚集团大健康事业部总经理胡文娟则表示,当我们拥有健康,才会拥有广角生活,才能享受自由人生。作为时尚健康类媒体,我们要用时尚的方式让健康变得更流行。
在文化篇,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谭德贵表示,人居环境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一个重要方面,也是中国人一直在探讨实践的。
中国电影文学学会副会长汪海林表示,人不能回避矛盾,很多文学家的人生经历告诉我们,一个人的生命会在遭遇坎坷和挫折的过程中变得更顽强。
中央音乐学院管弦系双簧管教授、中国首位双簧管专业博士生导师魏卫东表示,健康应该因人而异,关键是要适合自己。
中国文化书院监事、北京大学跨文化研究中心成员、文化学者江力表示,一个有修养的人面对困难时的心理承受能力会更强,所以要让教育成为修养。乐天之命,尊重古代哲学的天人合一,从而达到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进而达到内心的和谐。
中国美术家协会漫画艺委会委员、北京漫画研究院副院长权迎升认为,绘画是一种情绪的释放,是心灵的表达,也是修心、修性的过程。
据悉,该论坛由《环球时报》社指导,《生命时报》社、环球时报健康客户端、《讽刺与幽默》报社主办,中大国际99独家战略支持。(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田雅婷)
论坛现场,“N.I.N.E玖享家”正式成立,旨在将人与社区、人与人连结成真正的情感共同体,做有意义的事,创造新的故事。